“建桃劇社”里,太谷秧歌正在上演。山西日報通訊員攝
“金太谷,銀祁縣,吃不完米面的榆次縣。”早在上個世紀以前,在晉中一帶就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,眾人口口相傳的“金太谷”說的便是太谷古城。
“真沒想到,這里還是這么古樸,讓我感受到小時候太谷老街的韻味和煙火氣。”6月2日,石海波帶著妻兒游覽太谷古城時,情不自禁地發(fā)出感嘆。
石海波1988年從太谷中學畢業(yè)考上大學,后來在成都工作、安家。“這條老街我曾經(jīng)走了十多年,鼓樓,老鋪、石板路還是原樣,只是增加了一些現(xiàn)代時尚元素……”漫步在這條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巷里,石海波向首次回老家的妻兒分享他的鄉(xiāng)愁記憶。
太谷古城歷史悠久、規(guī)模宏大,最早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(公元577年),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。城內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,以鼓樓為中心,輻射東、南、西三條大街,樓北為舊縣衙。明清時期,太谷是中國重要的金融中心,因此太谷城也被冠之“金太谷”“旱碼頭”等美譽。
“晉商鼎盛時期,太谷商幫縱橫歐亞大陸,僅在老街開設的大小商號就有七百多家,其中票號二十余家,占據(jù)山西票號大半壁江山。”指著隨處可見的青磚黛瓦、飛檐翹角且有著上百年歷史的深院高樓,石海波興奮地當起了導游,在他的言辭中,古城里的一磚一瓦都能牽扯出百年前的繁華風光。
太谷古城是一個承載了歷史的地方,有一段段說不完的滄桑往事。隨著歲月的變遷,古城的繁華不再,卻保留下了歷史的印記與文化的厚重。
古城的西大街上,一家名為“蔚成德”的店鋪正在營業(yè)。這是一家傳承了百年的老字號中藥店,店里不僅賣藥,還有大夫坐診。這間面積不大的鋪面里,每天前來看病的人卻絡繹不絕,最有意思的是藥鋪排隊取號的規(guī)矩,排在第一位的只能拿到第五號,而前四個號放在大夫的抽屜里,是留給急診、老幼孕婦備用的,被稱為“公道牌”。
志誠信票號,大德玉老宅,孔祥熙宅院……漫步在古城的街巷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里的建筑高度基本一致,鄰里之間界限分明,并自覺保持不越位、不出格;店鋪里擺在柜臺上的秤,始終把讀取數(shù)字的一面對著顧客……時時處處,無不體現(xiàn)著晉商的誠信精神。
常言道,建筑是一個城市的骨架,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。太谷古城也不例外,在古色古香的老城里,形意拳、太谷秧歌等非遺百花齊放。
走進上官巷2號“建桃劇社”,這是一座道光時期的清代二進小院,保存完整。每周三晚上,華燈初上,隨著一陣優(yōu)美的秧歌曲調響起,總會讓市民游客駐足聆聽。太谷秧歌藝人們的演出,極大地豐富了古城百姓的文化生活,也讓游客記住了太谷,記住了太谷秧歌;北磚道巷1號院,經(jīng)常有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武林界同仁光顧,感受著形意拳的文化魅力。
在古城,歷史文化街區(qū)保護與當?shù)鼐用袢粘I畈⒉幌嚆?,大量原住民依然生活在古城里。居民把古宅收拾得整潔、清幽,從明清時期就留存下來的牌匾、木雕、彩繪,依然完好地點綴其間。
“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、汽車、電動車擦身而過,看似混亂卻不失秩序……這樣富有煙火氣的古城讓我內心非常觸動。”石海波說,太谷古城里雖然沒有其他景區(qū)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,卻鋪陳開 最真實的市井街巷。
舊貌依然、古韻長存,離不開妥善的修繕和保存。
近年來,太谷區(qū)委、區(qū)政府按照黨中央關于“保護第一、加強管理、挖掘價值、有效利用、讓文物活起來”的工作要求,不斷加大古城保護管理力度,統(tǒng)籌做好文物保護規(guī)劃和修繕利用。特別是去年以來,在保留必要的古城商業(yè)人居“煙火氣”的同時,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指揮部啟動了一系列整治與修繕工程,涵蓋了南大街、縣前街共計21處建筑立面整治修繕,讓太谷歷史文化不斷煥發(fā)新光彩,也讓更多的人在這里記住鄉(xiāng)愁。
張謙 陰娜
(來源:山西日報)
[編輯:趙孝蕾]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