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報記者 常珍珍 通訊員 王艷
金秋碩果滿枝頭。
在沁縣故縣鎮(zhèn)下清河村的蔬菜大棚種植基地,村黨支部書記張效云正帶著黨員干部和村民們一起移栽西葫蘆苗。“‘田頭市場’建起來后,村民們有了議價權、話語權,收入高了,干勁更足了。前些天,西紅柿拉秧,鄉(xiāng)親們就忙著整地、旋地、施肥,還安裝了滴灌設備。瞧!這西葫蘆苗也快移栽完了。”
張效云嘴里的“田頭市場”,建在下清河村田間村口,一頭連著種植戶,一頭連著經銷商,幫助村里的蔬菜種植戶就近實現(xiàn)“運得出、存得住、賣得掉、賺得到”。通過“田頭市場”,種植戶在家門口就能了解到消費者需求,知道該種什么,什么菜好賣。按需種菜、擇時賣菜,蔬菜賣出了好價錢。
說起建“田頭市場”的初衷,下清河村設施蔬菜經紀人董龍說:“蔬菜賣不賣,種植戶說了算;可賣得好不好,村民們的話語權并不高。想在市場上有話語權,就得進到市場、了解市場。‘田頭市場’給咱打開了這扇門。”
原來,近幾年,下清河村大力發(fā)展設施蔬菜產業(yè),打造設施蔬菜種植基地,現(xiàn)已擁有55座設施蔬菜大棚。鄉(xiāng)親們種植的西葫蘆、西紅柿等,除供應本地市場外,還銷往太原、石家莊等地。
“蔬菜的銷路不發(fā)愁,但是種植戶不接觸市場,不了解行情,蔬菜賣什么價,由收購商說了算。”董龍說。
通盤考慮到種植戶的增收問題,以及設施蔬菜產業(yè)漸成規(guī)模帶來的銷售、儲存、運輸等問題,下清河村決定建設“田頭市場”。說干就干,采取“基地+合作社+經紀人+農戶”的經營模式,下清河村把“田頭市場”建在田間村口,種植戶將蔬菜采摘后運到“田頭市場”,進行分揀,分檔銷售。
“田頭市場”建在家門口,極大地方便了村里的種植戶。
“以前是收購商說了算,如今是自己說了算。來自各地的收購商不僅帶來了全國各地的不同需求,而且?guī)砹烁鞯厥袌龅膬r格信息,讓價格變得更透明,菜農不用再吃摸不準行情的虧了。”下清河村種植戶王永紅說。
“花幾分鐘到市場轉轉,就能了解價格和收購標準,不耽誤干農活,蔬菜就近賣、價格合理。”種植戶吳建紅說,“我家從2010年開始種大棚蔬菜,一共有兩座大棚。以前,每年每座大棚收入4萬元左右。去年,在‘田頭市場’一座大棚多收入了1萬多元。”
“‘田頭市場’不僅方便了種植戶,而且滿足了收購商住宿、停車的需求,吸引了更多收購商上門。今年還為村集體增收了6萬元。”張效云說。
發(fā)展一個產業(yè),帶富一方百姓。下清河村在延伸蔬菜種植產業(yè)鏈上“做文章”,打造蔬菜種植、儲運、銷售一體化發(fā)展模式。55座設施蔬菜大棚、1個“田頭市場”,成為下清河村百姓增收的“聚寶棚”。
(來源:長治日報)
[編輯:]
|